乐天文章详细信息
【铭记】苏州博物馆是如何设计的?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 年,馆址太天忠王府为首批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天历史建筑物。
1999 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 年10 月6 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占地面积约方米,建筑面积 余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天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 方米,投资达3.39 亿元,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2017 年11 月,获评为第五届全文明单位。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贝聿铭也充分考虑了苏州的人文内涵,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设计了一个主庭和多个庭,布局十分精巧。主庭位于大厅北部,透过大堂玻璃,我们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桥八角凉亭,传统园林的叠石堆山造桥理水,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庭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生了和谐之美。鸟瞰图苏州博物馆面图
博物馆在形式上分为三部分。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忠王府将恢复原貌。由于忠王府难以在现有的结构下提供合适的展览空间,它将被用作展示其丰富建筑遗的橱窗以及那些通常无需高档展示空间的艺术品,诸如家具和雕塑等。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苏博主庭
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都安排在地下室。苏州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厅只有一层,该馆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宝吴风雅吴门书画这4 个常设展厅其吴地遗珍系列包括晨光熹微争伯春秋锦绣江南都会流韵四个主题展室;吴塔宝系列包括瑞光寺塔佛教文物和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两个主题展室;吴风雅系列包括书斋长物陶冶之珍攻玉巧技雕镂神功文房雅事闲情偶寄墨戏草堂即宋画斋,室外锦绣浮生展厅;吴门书画尤以吴派及吴派源流诸子四王吴恽及其源流诸子扬州画派诸子等作品居多。
现代艺术展厅位于路的首层,特展厅位于负一楼,特展厅和现代艺术展厅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现代艺术品展览,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除了字画双塔瑰宝明清瓷器和苏州工艺美术品展区外,还将布置特色家具展区,以强调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在人流路线的终点处,也就是在它的花园庭园处,安排一个宋代书斋的复制品,主要展示当年的工艺品和家具。字画展区设在自然采光的八角型大厅的二楼,高高的墙面为展示字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现代美术作品设在博物馆花园边的一个特别展区里,展区由1.35米的模块组合而成。
传统园林十分重视叠山理水手法的运用,但是新式的苏州博物馆,如果一味的仿制和照搬,显然是不合理的。它借鉴了古典江南园林的山水布局和色彩,运用新的表现手法结合意境,虚实结合,塑造别样的苏州园林。
设计师巧妙地将假山更换了一种表达方式,并非用太湖石在空间堆叠,而是以粉墙为底,假山作图,在博物馆水边一侧用片石假山再造了一幅传统山水画,山脉绵延,山体轮廓清晰,具有传统美学的剪影留白效果。
假山前一潭静水,从里面倒映出四方天地,曲折桥蜿蜒其上,斯园极则,有传统园林以见大之体验,营造出十足韵味,假山静水与围植物融为一体,游人移步于前,美景变换于后,配合出别样的文化山水景观。
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1建筑色彩
用白墙灰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灰色由黑色和白色两色调和而成,意为庸,新馆的这种色彩搭配,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添新的内涵。
2建筑材质
虽然形式上借鉴了江南落组成,但在建造之时,建材的选用并没有选用传统的木材,而是用钢和玻璃取而代之。苏州博物馆新馆理到处可见三角形,菱形和行四边形的几何构成。贝聿铭在设计建筑时,将坡顶设计成集合形体,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古建豹斜屋顶,又突破了传统大屋顶采光方面的不足。
在植物的运用上,大部分采用传统园林建筑手法的孤植和丛植的手法,多采用松柏竹等在空间营造植物构景,提升园林的人文意境,意味深长。
在水池的边大部分采用孤植的手法,以点盘活全景,体现出园林设计者的高雅情趣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内部空间的构造上,多以单片的假山石和孤植互相搭配,孤植也选择弯曲多变,遒劲有力的如龙爪槐等,完美地营造出植物与山石高低错落大别致的层次感。
植物在园林的存在很要求相互的和谐搭配,不仅要有自己独特的美,还要融合进整个大场景,要求植物不会显得突兀,因此,丛植与孤植错落有致的分布就显得尤为重要,区别于传统园林采用大面积绿植手法,苏州博物馆的孤植或丛植的有序分布更能体现造园者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苏州博物馆继承了传统园林框景与借景的造景手法,采用几何制式的门窗,用传统的花纹配合现代的建筑材料,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是传统园林美学的延续。
比如博物馆的大门,是用钢结构打造的大方门,但是从远处看,结合围的景致,又有着传统月洞门的效果,兼具视觉冲击力和意境联想力,拥有着深厚的式园林韵味。
框景手法将外景收录其,在园林营造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无形扩大了园林的可视范围,将内外不同时代的物通过框景连接一体,恰似是一幅画,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又增添了无穷的时代特色。
新馆的每一扇窗外必有植物,每一道门外必有树水景。苏州园林称之为借景。这种技巧,在贝聿铭晚期作品频频出现。
1大门分析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有传统建筑文化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贝老说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有气派,但又得邀人入内的感觉。
2几何化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的坡顶蕴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和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使建筑看起简洁抽象而不失力度,在不知不觉完成了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3建筑光线特点
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
4过渡空间
空间的过渡和引导走廊由透过天顶造成的线状光书写着,如同走在了古老的竹帘下,传统符号在光线下简洁地演绎着现代的气息。
5空间序列组合的艺术性
面布局上对传统园林的借鉴,直接导致空间的序列组合也与传统园林相。新馆内部运用空间大的对比手法。
6空间衔接
对比手法,通过狭长的走廊和开阔的展厅开敞对比,从门厅进入展区时,要经过一条狭长的走道,走道尽头,便是一个较开敞的公空间连接着两侧的展厅,再往前走,穿过狭窄的通道,又可见以较大空间的展区。
7楼梯
楼梯设计成悬挑增大了楼梯下空间利用。
8主庭
主庭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门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15,是第一座在古典园林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
博物馆的基本色调是灰白两色,正是粉墙黛瓦的苏州所常用的传统色。相比随处可见的灰色青瓦,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新馆采用颜色更为均匀飞深灰色石材做屋面以及其白色墙边的石材的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简洁大气。与古城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融合,在现代几何造型色彩运用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独具韵味的特色。
「在某种意义上,苏州可以与佛罗伦萨或威尼斯相提并论」,贝聿铭说,它被称为「方威尼斯」。令人遗憾的是,大运河已经被部分堵死。十五年以前,我就受邀在那里做点什么。
从那以后,五六位市长去匆匆。我告诉他们,你们不需要我,你们不需要现代建筑。你们需要的是一个城市保护计划,还需要净化水系统。
我告诉他们,一旦水变清了,我就会回。这么说非常不客气,就等于直接说「不」。我的己故的儿子贝定为他们做了很多城市规划工作。他们己经开始治理水污染了一一也许在五年之后水会变清澈。我为这个城市做了点好事。他们的作为表达了的「人定胜天」的态度。他们很愿意听取意见,其实以前没有人真正告诉他们该做什么。苏州坐落于大运河边,这里是交通要冲,但是也生了工业污染。
大运河的水流进苏州城里的水巷。我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不治理水源,城市就会死亡,他们并不反对我这么说。净化运河水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不得不从长江引水。新的苏州博物馆坐落手这座历史名城的心,几乎紧挨着拙政园。
贝聿铭的作品出现在苏州古城心,对他说必然意义非凡。
他说,「那些房子都是顶。我给苏州博物馆做了一个大容量解决方案,这是一个重大改变。」虽然在屋顶的设计出现了坡度,但基本设计仍然保持在精心安排的几何图形沿直线上升,这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多哈伊斯兰教艺术博物馆的主体结构,尽管规模较,用的建筑材料也不相同。贝聿铭的这种 「大容量解决方案」使屋顶具有斜度,就像心花园里的茶亭一样,表现出式的大屋顶风格。 在苏州博物馆的围墙里面,最著名的特色 之一是一个大池塘。水很重要,贝聿铭说,「的花园由三个基本元素组成一一水石头和植物。在,没有草坪这样的西。你不会去花园里打羽球。在花园里,不存在那种西方的生活方式。人们喜欢在花园里徘徊而达到忘我的境界。我曾经在我们家花园的假山玩捉逃藏,那里太适合孩子们玩这个了,很容易就藏起。现在我们建博物馆,就不打算让人们在外面徘徊了,要让他们留在博物馆里。这里的茶亭非常受欢迎。从博物馆开馆那天开始,紫藤园和茶亭就是最受欢迎的地方。」